吴键:学校体育工作要成为素质教育新抓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规划了中国改革的蓝图,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在这个部署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短短30个字,振聋发聩。让全国人民、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备感振奋与鼓舞。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学校体育工作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改革新的抓手而不是发展的瓶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成为中国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以及强大国防力量的坚强基石而不是致命“短板”。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重大的责任落在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身上,特别是体育教师身上,体育教师必须勇于担起此责任。

  但是,相对于全国2.6亿名在校学生、62万所各类学校,我国的体育教师人数依然严重短缺。为了能够担负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体育教育要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有所突破。具体而言,一是要增加体育教师的编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二是要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为重点,构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保证在职体育教师培训全覆盖、无遗漏。同时,要立足现实,着眼挖潜。体育教师要胸怀天下,以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为己任,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体育教师培养必须面对新挑战,寻求新突破。

  当下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依赖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学和课程的改革进程相比,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前者,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学科建设,许多方面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极大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从学校体育长远发展考虑,高等院校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开放办学,根据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修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科学设定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培养计划和标准,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体育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上。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缺乏等问题,还需定向培养有志去农村工作的体育教师。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为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是各级政府的义务和责任。

  总体上看,目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还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一是配备不足,能够基本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有关规定的中小学不足50%;二是经费投入存在“重设施建设,轻日常锻炼器材配备”的倾向。巨大的投入“一次性”用于运动场馆建设和大型器材购置上,而学校最需要的、每年投入到日常体育器材补充的经费却得不到保证。

  因此,从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条件的角度,各级政府要更多地履行责任。首先,要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大投入,整体规划学校体育工作,适时启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计划。仅仅靠个人、家庭、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无法建立起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性经费保障机制,将学校体育经费按照不低于8%的比例列入办学经费中。(吴键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