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探索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工作,1999年,国家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和2010年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的探究,主要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育中还存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对不足,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亟待加强,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王英、陈新亮所著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入手,深入阐述了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开展主渠道第一课堂的培养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使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该著作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路径,通过开展服务校园、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弱势群体等社会服务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

  该书确立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绩效评价原则,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学生素质要求及组织管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和开展三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四个观测点。把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